身為一位網球迷,雖然2015年的溫布敦網球錦標賽已經打完了,
全英網球俱樂部是這次來倫敦滿心期待要來朝聖的地方,
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在官網網站預約導覽了。
溫布敦是一個位在倫敦3區的小鎮,
搭綠線(District Line)往Wimbledon方向到Southfields站下車即可到達。
出站就可以看到往球場的指標(或者是跟著看起來像是遊客或是背著球袋的人走^^)
如果沒記錯的話,球場應該是紅色招牌ANDREW'S往右邊那條路,
有公車可以搭,也可以慢慢散步上去(按腳程和悠閒程度約莫15~20分鐘吧!)
跟市中心擁擠的居住環境不同,這裡幾乎都是這種有小院子的平房,
還有很多綠地,感覺住在這裡非常舒服~
(只是聽說這裡的居民其實不太熱衷網球和溫布敦錦標賽?)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到了XD
最先看到的是外圍的練習場地,原來溫布敦不只有草地球場,外圍也有一些硬地球場。
溫布敦錦標賽的傳統是一身白,即使不在錦標賽期間,在這裡看到的會員也都是著白衣打球。
雖然所有球員都身著白衣白褲,不過有一些裁判比較"謹慎",
像盧彥勳在今年(2015)溫網期間,就因為穿黑內褲會稍微從白褲中透出顏色,
被裁判認定"違反傳統"而被要求要換掉XD
▼溫布敦公園的地圖,球場其實在Tube的Wimbledon Park站和Southfield站中間,
從Southfield站走比較近(約15分),從Wimbledon Park站走大概20分。
前一天剛到倫敦的時候剛好遇到上班期間,從機場到住處途中要轉車,
竟然等了三班都還擠不上去,於是決定早點出門,
結果今天交通超順暢,提早了半個多小時到,球場十點才開門,
於是就先沿著球場圍牆散散步。
再回到球場門口,已經有一些參加同樣場次導覽的人在等候了
進到球場之後,先到右邊的禮品店去報到,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先逛逛樓下的博物館順便上個洗手間,
等到導覽完再借用語音導覽好好參觀,真的有興趣的話可以看很久噢!
參加導覽需要預約,預約之後如果要改日期場次,只要想要的場次沒有滿都可以上網做更改~
(另外,博物館在溫網期間是不開放的)
報到之後就會得到一個紙手環,我們有買London Pass,所以不用再另外付費,
如果沒有的話,成人票價是£24(導覽+博物館),單看博物館是£13 (2015.08票價)
▼中央球場的入口豎立的是Frederick John Perry的銅像,
他是Andy Murray在2013年拿到溫網冠軍前唯一得到溫網冠軍的英國人。
硬要說,他是開放年代以前拿到冠軍(1933-1935)的第一位英國人,
Andy Murray則是開放年代(1968-)之後拿到溫網冠軍的第一位英國人。
(事實上,Murray其實出生於一直想從英國獨立的蘇格蘭,他也在曾經公開表態支持蘇格蘭獨立。
或許英國的球迷會擔心要是蘇格蘭真的獨立了,Andy Murray是否就無法再代表英國出賽了?!)
▼和2014年男女單冠軍合照(男單:Novak Djokovic / 女單:Petra Kvitova)
雖然2015年的冠軍已經出爐,但是球場裡的擺設都還是2014年的。
導覽完回到這裡就看到工人把這個大海報拆掉,準備換成2015年的冠軍海報。
▼2015年男單冠軍由Djokovic連莊,女單冠軍則是Serena Willams拿下 (照片取自溫布敦官網)
▼2015年的男女單籤表,會內賽總共有128籤,
即便是會內賽第一輪就輸掉,還是有近台幣一百萬的比賽獎金。
雖然說得好像輕鬆容易,但是能夠打進溫布敦會內賽的選手,
絕對都是極具天賦同時也付出許多努力的一時之選。
▼籤表裡的亮點,臺灣一哥Rendy Lu:-)
▼第一球場據說也即將要加蓋屋頂,只是還要好幾年才能啟用
大滿貫的賽事都是兩週,其實第一個禮拜打完,底線附近的草也禿得差不多了,
沒想到才剛打完不到一個月,草就已經長回綠油油的狀態了。
是說主球場只有在溫網期間才有開放,
非比賽期間球場上不止沒有球柱等設備,竟然連場地線都沒有,
感覺好適合踢足球、曬太陽做日光浴、野餐...好想下去滾個幾圈>///<
▼這片草地在第一球場旁,叫做Henman Hill (Andy Murray拿冠軍後好像改名為Murray Mound了?)
溫網期間這片草地也是個熱門的景點,很多沒買到票的人都會坐在這片大草地上看大螢幕轉播
▼溫網期間Henman Hill的盛況 (圖片取自網路)
▼外圍球場在非溫網期間是有提供會員打球的
btw,導覽解說員在集合的時候有強調,全英網球俱樂部是私人的,
所以會員都有權保有他的隱私,所以不能夠對著球場裡的會員拍照。
導覽員也提到,要成為俱樂部會員的條件是須經過正式會員的推薦,再進入waiting list
要等多久呢?基本上depend on你的身份地位,有的人可能等了十年都還沒辦法成為會員,
導覽員開玩笑的說,或許拿到冠軍是一般平民老百姓成為會員的最快捷徑吧XDD
事實上,從1986年起就成立了所謂的"八強俱樂部",
只要進入男女單八強、男女雙四強及混雙冠亞軍,都可以成為全英網球俱樂部的終身會員,
所以2010年擊敗Andy Roddick進入八強的盧彥勳,和2013年拿到女雙冠軍的謝淑薇都是終身會員喔!
▼外圍球場中最有名的球場大概就屬這第18球場了吧!
2010年美國選手John Isner和法國選手Nicolas Mahut打出了網球史上最長賽事的記錄,
一共花了11個小時又5分,分成三個比賽日來進行。
光這場比賽就刷新了網球史中的最長賽事、盤數、局數及最多ace(Isner112記/Mahut103記)等記錄哩!
▼當年新聞報導的照片,兩個人看起來都累壞了,幾乎一整天都在打球,
不管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能撐下來,真的太神奇了!
▼中央球場旁的建築物
▼這裡是球員報到的大廳,跟Nole合照❤︎
我身邊的朋友大部份都是費爸迷,但是我就是喜歡Nole的風趣啊~
(好啦!雖然他是有點愛開黃腔啦XD)
▼下一站來到球員賽後接受採訪的小房間,不管輸贏,如果賽後不接受採訪是會被罰錢的。
除了比賽,我也還蠻喜歡在官網上看這些球員賽後訪問的影片,
看這些選手打球,他們的球技會讓人覺得他們根本是神一般的存在,
從這些訪問影片中,覺得這些選手才比較"接近人間"XD
以前修施登堯老師的課,印象中他曾經說過,語言跟智力發展是呈高度相關的,
必須要擁有高度智慧才有辦法打到世界頂尖,所以很多球員都是精通好幾國語言的,
據說俄羅斯的Safin精通7.8國的語言,
費爸訪問的時候也常常德文、英文、法文都來一下...
▼這對一起參加導覽的couple很逗趣,
看這表情,想必剛才是沒能贏球吧?! 哈哈...:-P
▼跟中央球場合照,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溫網期間來這裡看球
▼從球場走出來的通道有許多的照片和歷年冠軍海報,
Sampras和Graf在老網球迷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臺灣的謝淑薇曾經在2013年和中國的彭帥搭擋,拿下女雙冠軍
她從去年亞運期間怎麼打怎麼輸再加上跟彭帥拆夥之後好像就沒有什麼太亮眼的成績了,
最近反倒是詹家姐妹一直打上來。
▼2013年溫網,謝淑薇(左)和彭帥(右)拿下女雙冠軍
▼大概一個多小時練英聽般的球場導覽也在中央球場劃下句點~接下來要去逛博物館囉!
▼博物館位於gift shop的地下室,在一樓的櫃檯可以借用語音導覽(有中文)
▼雖然沒有很喜歡小威,但是不得不承認她的確是開放年代以來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網球選手之一
光是溫布敦就拿了六次冠軍(2002-03,2009-10,2012,2015)
▼男單冠軍獎杯,女單冠軍是獎盤。
冠軍獎杯上會有刻上歷屆冠軍的名字
大家永遠都記得偉大的冠軍,亞軍是誰? Who cares?! 這就是職業運動...
▼網球的歷史跟羽球有點淵源,最開始羽球對於服裝的要求也很嚴格,
但是有點難想像一開始竟然是穿著小丑裝在打羽球...
▼網球是貴族運動(現在勉強也還算是吧XD),以前打球的女士穿得好優雅
▼球拍的進化史,最開始的網球拍是木框
▼這些都是選手提供的比賽服,這件是Maria Sharapova的,
身高近190cm的Sharapova這件衣服穿在我身上大概會變成長裙?!
▼鞋子後面用桃紅色水鑽貼了一個V字,猜到這雙鞋的主人了嗎?
答案就是大威(Venus Williams)
她覺得白色的比賽服太單調了,所以自己再用水鑽在鞋子和衣服上都縫上了名字開頭V
▼這套繡有F word的比賽服應該不用想就知道是誰的了吧!
當然就是費爸啊~~
博物館逛完之後走上樓就是紀念品店,
馬克杯、水壺、雨傘、衣服、巧克力、鑰匙圈、書籍...應有盡有,
深深覺得此地不宜久留~
只買了明信片和要送人的牛皮製書籤。
這次先去倫敦,又去了法國,
沒想到法國寄的明信片在回國的隔周就收到了,
英國的大概等了快一個月才寄到,都以為寄丟了...
對於一般人而言,溫布敦球場或許就只是一個景點,
但是對於網球迷而言卻是朝聖之旅,
更告訴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來這裡看比賽!!!
【延伸閱讀】
⚾︎ John Isner v Nicolas Mahut - as it happend
⚾︎ The Importance of Henman Hill
【相關資訊】
⚾︎溫布敦錦標賽官方網站 http://www.wimbledon.com
⚾︎溫布敦導覽預約 http://www.wimbledon.com/en_GB/museum_and_tours/index.html